阅读薛培政的小说《夙愿》,完成小题。

①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②“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③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④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⑤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⑥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甲:夺下、拿回),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⑦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乙:保证、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⑧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锨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⑨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丙:刺激、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⑩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figure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figure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figure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figure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figure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羸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figure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figure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小题1】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括故事情节。
身负重伤,______——带领乡亲造良田,______—— 轮椅之上,______——孙子长大,________——续任书记,完成爷爷生前夙愿。
【小题2】依次填入第⑥⑦⑨段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夺下 保证 刺激B.拿回 保证 刺激
C.夺下 发誓 刺痛D.拿回 发誓 刺痛
【小题3】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说第figure段中他回答妻子时说的“傻”和“不傻”的含义。
(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第figure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父亲)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李森祥《台阶》)

链接材料和本文都抓住“穿破的鞋子数量很多”来表现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两处描写方法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的不同点。
21世纪教育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一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