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有所不辟也             (2)尔而与之          (3)所识穷乏者我与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从日常生活中舍鱼而取熊掌的事例说起,自然地导入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形象生动而说服力强。
B.“一箪食,一豆羹”在平时很普通,但在“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生死关头就能分辨出一个人是否保持了“本心”。
C.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二段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方式,展示了“失其本心”者的巨大变化,有力地突出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评课网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