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李铎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②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③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④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⑤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⑥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本文有删改)

【小题1】阅读①-②段,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褒贬不一。
B.朱光潜先生既肯定王国维的“不隔”,又否定王国维的“隔”。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使“语语都在目前”。
【小题2】阅读③-④段,下列对文中“隔”与“不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会“隔”。
B.诗人对在创作时“文不逮意”,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就会“隔”。
C.读者用“目”去搜索,使“语语”进入意识,透过语言渐近美的“境界”,即为“不隔”。
D.读者的直觉能感知诗的画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即为“不隔”。
【小题3】阅读全文,下列对诗人如何才能写出“不隔”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有赤子之心,通过直觉能够感悟到宇宙人生的本质。
B.诗人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写出自然晓畅之词句,避免词不达意。
C.诗人写诗时,要少用替代字,使诗人与读者的直觉感受一致,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D.诗人写诗时,要听从自己的直觉,让读者“雾里看花”,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PPT素材网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