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聚居地,以“华夏一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服饰。虽然汉服本身在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汉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

(材料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礼仪大师,在他的言论当中,有一句可以引申到着装且最具概括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本质好但不会打扮,就显得粗糙了;本质差但打扮过头,就显得虚假了。只有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才能算是君子。

有一次,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路啊,你为什么要穿得这样华丽呢?你今天穿得这么华丽,脸上还得意扬扬的,天下还有谁愿意跟你接近、对你说真话啊?”子路恍然大悟,赶紧回家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

在这件事中,孔子好像是反对学生穿着华丽,不喜欢“文胜质”的;而在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表达了对“质胜文”的态度。《说苑·修文》中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一位有才德、贤能的隐士,他的观念与老子的观念相合,对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少了些讲究。所以,他见孔子时既没戴冠也没穿待客的衣服。孔子的弟子看见有人对自己的老师不礼貌,很不高兴,就在回来的路上说:“老师啊,您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孔子认为,“被褐怀玉”做隐士是可以的,但他仍希望这个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益处。因此,孔子说:“这个人‘质’很美,但没有‘文’,我要说服他,让他‘文’一点,这样就完美了。”

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这样的为人处世、穿着打扮,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只能为少数精英所追求;而“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材料三)屈原的作品《涉江》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所说的“奇服”,第一奇是帽子很高,有一种巍峨之态;第二奇是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第三奇是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做了这样的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的,只是更强调视觉美感。

(材料四)下面是关于“汉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表(注:图中数据为人数比例)。

figure
【小题1】孔子和屈原着装的审美观有何异同?请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小题2】阅读(材料三)的内容,说说屈原所好“奇服”“奇”在何处。
【小题3】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文”指的是穿着打扮,“质”指的是人的本质。
B.孔子的弟子认为子桑伯子的着装风格不符合“有才德、贤能的隐士”的标准,因此很不高兴。
C.孔子称道的“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而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
D.孔子强调的着装标准,符合他一贯提倡的“中庸之道”。
【小题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并改良了汉族传统服饰,且身着改良后的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其基础是人类进入了21世纪。
B.子路穿得非常华丽来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依据孔子“文胜质则史”的着装理念判断,子路是一个虚假的人。
C.阻碍汉服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汉服运动发起者对汉服及其推广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汉服存在“不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的缺陷。
D.“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也基本符合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着装标准。
出卷题库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