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十余岁   (2)不可得   (3)于沙上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和令人惊讶的结局,并且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讲学家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老河兵的“笑”,对急则变成了讲学家。两者“笑”的不同,更加凸显出讲学家卖弄学识,不从实际出发的形象。
C.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僧人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沙的性质。讲学家只注意到沙性而忽略了石性、水流运动的因素。老河兵综合三者关系,做出了正确判断。
D.这篇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寓意深刻,立意高远。
田字格字帖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一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