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是否有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儿,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向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了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子,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小题1】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____后打枣。 
第三次:______________后打枣。
【小题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首段对“秋雨”的描写,属于景物描写,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B.因为枣树越打越旺,所以母亲才允许我打枣树。
C.文章两次写到“流泪”。母亲的泪里有没能给孩子完整的家的自责,也有独自抚养我的艰辛苦涩;“我”的泪里有高考落榜的痛苦,有对母爱的感激,也有对自己任性发泄的悔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慈爱、智慧的母亲形象。
E.老枣树是我成长的见证者,留给我的回忆都是甜蜜和美好。
【小题4】文章以“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为标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阅读文章和链接材料,简要概括文中的“母亲”在疏导儿子不良情绪方面的做法。

(链接材料)当青少年受到不良情绪的挑战,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这样做:(1)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或活动,如打球、下棋、听音乐、看电影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改变环境,到室外走一走,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等。(2)合理发泄情绪。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①哭——适当的哭一场。②喊——痛快地喊一回。③诉——向父母好友倾诉衷肠。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3.学会自我调控。比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自我激励法等。

出卷网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二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