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2018年2月,新华社长篇报道《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五年来科技创新成就巡礼》写到:天宫、神舟、天舟、嫦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五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1)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一例。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明清时期湖南人批判地继承发展儒学的湘系经世派代表是谁?结合所学指出同一时期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
(2)材料二这些科技成果的命名,应用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你认为这样命名有何用意?出卷题库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