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热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记·曲礼上》提及“要之有菜者用桃”,郑玄的注释是“,我著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始为象,其子叹曰:“被为象著,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船要行得快,不能“停住”,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照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共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晨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又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⑧时至今日,筷子除作为进餐用具外,还被視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祭祀等礼仪中,人们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地方、天长地久。记得我爷爷那辈人,家里过年时总要添把新筷子,认为添筷子非常吉利,寓意人丁兴旺,筷子还会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的好兆头。结婚闹洞房时,扔进一把红筷子,取意“快生子”。

(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表述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筷子在古代也叫“箸”,其出现始自商代。
B.筷子在古代是江南一带的方言,故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
C.第④段引用礼记“饭黍毋从箸”,并与“ヒ”作比较,是为了说明“箸”最初只用于夹菜,且夹菜比“ヒ”更方便。
D.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推广使用筷子。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进步,是因为一直使用筷子。
B.第⑤段开篇“理论上”三字不能別去,因为文中对“箸”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这正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
C.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尚文不尚武。
D.全文从“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来说明筷子的历史与发展,且多处引用古代经典文献资料,抒发出作者对东方文明的高度赞美与热爱之情。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依据链接材料,帮小华选择一套筷子礼盒,作为礼物送给来校访学的外国留学生,并写出选择的理由。

(链接材料)商家选择不同的图案刻印在筷子上,制成精美的礼盒,以供消费者选择。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譬如,龙凤图寓意姻缘的珍贵恒久,梅兰竹菊代表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定,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功,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事业顺利,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也寓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等,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喜鹊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21世纪教育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