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为什么不能好好写字?

①当我们翻阅古籍或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为什么古人经常不好好写字,一篇文章中总有一些通假字,让我们读起来很不流畅。

②这些通假字会不会是古人写下错别字之后找的借口呢?

③通假字是指人们在书写时,由于某种原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甲字来表示乙字的意义的现象。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为什么在今天看来,本来有正确的字,古人却不写,偏要使用通假字呢?我们还得回到文字使用的最初时期寻找答案。

④在古文字时期,汉字数量甚少,用来写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就不得不用一个字代表几个词,出现了同形异词现象。例如“之”字,本义是“往”,动词。在甲骨文中这样写“之”:或上面画的是一只脚,下面一横是表示出发的地点。但在殷商时代,指示代词“这”就没法象形、指事,也不好会意,只有假借“之”了。《殷虚书契前编》中,“之日允雨”指的是这一天果真下雨了。

⑤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类新词的不断增加。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一时期,通假较为常见。例如“辟”的本义是以法治罪,在《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多通“避”“僻”等字。《左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战国策·赵策》“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辟”通“僻”。

⑦到了秦汉时期,通假得到了抑制。秦统一六国,用小篆统一写法各异的六国文字,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正字法运动。在政府的有力干预下,字形的统一基本完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写词法的混乱。汉代开始注意字音字义的规范。从史书记载看,当时的《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篆篇》等著作,相当于是普及文字音义的教科书。

⑧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千余年中,对于汉字正字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⑨时至今天,我们还在利用同音字不断发明网络热门词汇,杯具——悲剧、油菜花——有才华,这些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通假字”。

⑩把通假字当作错别字,只是非常片面的一种观点。通假字是古代语言系统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是语言文字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今天读来,从这些美丽的小错误中,依然能够领略到很多知识。

(作者:笑川。有删改)

【小题1】通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阶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2】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美在学习古文时认为通假字就是错别字,不想学习古文。同桌晓华在网上找到如下资料,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资料,以晓华的身份劝说小美正确认识通假字,重拾学习古文的信心。

我们理解的绝大部分通假字都不是错别字,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②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③尊重传统,古人有尚古的传统,为了尊重传统而“明知故错”;④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出卷网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