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

①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③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④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⑤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⑥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短箸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长短箸表述八卦),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住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⑦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含义。比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最后,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⑧关于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纣政权灭亡后,遗臣箕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说古代日本人“手食”。公元607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被中原朝野上下的进食方式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8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⑨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一定有区别,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小题1】下列关于“筷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历史悠久,最初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
B.隋唐时期,在拜隋唐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下,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C.在古代,短箸曾被当过算数工具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仅用它吃饭都是一门学问。
D.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
【小题2】下列对文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例,语言生动有趣。
B.文章第③段中加点字“多”,说明西汉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⑦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筷子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筷子的发展历史、蕴含的文化及流传等,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但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清朝才统一称“筷子”。
B.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C.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D.公元8世纪时,筷子还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当时在日本已成为上层阶级都喜闻乐见的食具。
出卷网

采用过本试题的试卷

更多相关初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