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测试题

日期: 2024-04-28 高二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试题详情
唐朝时期,下图所示生产工具普遍流行于(   )

A、 黄河流域
B、 东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试题详情
1879年,一位名为王之春的官员在游记里用新式钟点来记录他的日常活动。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俗小说中的人物,都已经在使用新式钟点计时。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加剧
B、 新式生活方式日益扩散
C、 市民阶层的生活奢侈化
D、 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试题详情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表所示的工具和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曲辕犁、简车、支钉

石制农具、陶纺轮、犁耕

双长辕犁、翻车、水排

铁齿耙、闸钵、灌钢法

A、 ③②④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③①
试题详情
185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珀金利用煤焦油首次制成了一种合成染料。但是,这一发明在英国没有引起重视。1864年,在伦敦化学学院当教授的霍夫曼把这一发明带回到德国,并很快研制出数十种新的合成染料,染料工厂便随之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这可以说明(   )
A、 德国的科技转化效率高
B、 英国已经丧失创新动力
C、 德国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 世界市场逐渐得以扩大
试题详情
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 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 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 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试题详情
“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该材料反映了(   )
A、 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 欧洲列强在殖民地的残酷掠夺
C、 作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弊端
D、 作者希望建立平等的理想社会
试题详情
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突降20个百分点,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按人均GDP计算,1870年时,西欧人均财富占有率是亚洲人的4倍,亚洲人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病夫”。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裂变的新时代
B、 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C、 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步转移到欧洲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试题详情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

①建立文官制度    ②成立东印度公司    ③禁止黑奴贸易    ④出现汽船、火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牛津英国史》中写到“工匠的自力更生精神、崇尚自由贸易的国际主义和推崇君主体制的沙文主义(爱国热情)一这种融合的主张,是19世纪剩余时间里英国民众生活的基调。”这一基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英国(   )
A、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
C、 国民爱国热情的高涨
D、 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
试题详情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的抢劫。这天映了当时英国(   )
A、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 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C、 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 人类活动蓬勃发展
试题详情
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此类工厂的建立( )
A、 对生产动力的变革提出新要求
B、 是科学理论突破的直接产物
C、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D、 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试题详情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 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 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 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试题详情
19 世纪,很多英国旧的经济法规已经不再适应英国发展的需要。例如曾经保护过本国航运业的《航海条例》,在此时会导致垄断英国航运业的大商人、大船主任意提高进口原料的价格,牟取暴利。上述现象表明,当时的英国(   )
A、 需要强化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干预力度
B、 面临着生产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
C、 早期殖民扩张的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
D、 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步趋向于不可调和
试题详情
18世纪末,英国城市的盗窃率逐年提高,特别是工业盗窃,进厂务工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在工作后顺手拿走原材料和工具的案件屡有发生;19世纪50年代末,以工业盗窃罪名起诉的案件占总起诉案件的36%。这表明(   )
A、 工业化造成民众道德水平的滑坡
B、 手工工场管理体制落后
C、 工业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D、 城市化成为犯罪的温床
试题详情
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 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
B、 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
C、 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D、 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
试题详情
1500年,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只能供养106户家庭(包括他们自己),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4%。到了1801年,这一致字上升到136户,而此时农业劳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民主政体的有效保证
B、 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C、 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
D、 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试题详情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这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推动了立法体系的完善
B、 政府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C、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D、 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试题详情
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以货殖见称”的安州富商彭志筠上表政府“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持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织品成为大众的衣料
B、 抑商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C、 安州丝织技术最为先进
D、 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试题详情
19世纪前,英国海滨城市主要是英国贵族和乡绅度假娱乐的地方;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工人开始到海滨城市享受新鲜空气,这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休闲设施,如剧院、哪啡屋、图书馆、体育场等。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全球联系的拓展
C、 人文主义的兴起
D、 欧洲文化的发展
试题详情
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                       ②匣钵                ③水排                 ④ 铁农具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试题详情
如图是山东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图中有一人一牛一马耕田。此类题材的汉代画像砖已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知,汉代( )

A、 农本观念在山东地区影响深厚
B、 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
C、 北方已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D、 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试题详情
19世纪以来,英国普遍注重食物的营养,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蔬菜消费增加,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咖啡和茶的消费量也增加了。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B、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C、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D、 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试题详情
2022 年4月,第 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 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 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 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试题详情
据统计,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造船业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落伍了,英国贸易的3/4被美国的船只承载……1880~1913年,英国钢产量从130万吨增加到770万吨,而同期美国的钢产量却由100万吨攀升到3100万吨,德国从70万吨增加到1890万吨。这反映出( )
A、 英国的优势地位在逐步丧失
B、 英国新兴行业发展缓慢
C、 美国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
D、 英德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试题详情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发展
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重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主观题(共5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面对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的垃圾、下水道、供水以及居住等问题,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率先提出治理公共卫生。基于当时瘴气和接触传染的医学观念,此时的公共卫生对因营养不良和恶劣居住条件引发的天花、伤寒和慢性病尤为重视。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改革者声称,工人阶级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过早死亡减损了社会劳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效率。他们提倡利用政府资金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由此可减少为孤儿寡母提供的救济。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成为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公共卫生最终接受疾病传播的细菌理论,从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基础之上;公共卫生干涉的领域从环境卫生转向家庭卫生;公共卫生运动最初的领导者几乎都是社会改革者,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杜丽红《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试题详情
国际贸易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将不同地区紧紧连结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奄蔡(今高加索一带)、黎轩(罗马帝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批)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销往欧洲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趟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

——摘自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

1